小丸說,他看不懂題目,我先要求小丸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念清楚........念完,小丸表示她還是不了解。
我狐疑,上一題與左一題都比這一題多了一些彎,稍稍難了一些些,小丸都迎刃而解,為何這題...她不懂?
以往的教學方式,常常告訴小朋友,看到“共”就是要相加,看到“差”就是要相減,對於此我非常不以為然,我認為數學應用題是訓練小朋友思考邏輯的重要方式,所以不應該有公式,而是應該引導小孩,讓小孩想通箇中道理。
這麼簡單的3句話,到底小丸的不解在那裡?難道是「兩人共」嗎?
「小丸,兩人是只誰啊?」
「阿華和小美呀!」
「那你再念一次題目,把兩人改為阿華和小明。」
小丸照著題目又念了一次,也配合著把「兩人」改為「阿華和小明」,問問小丸會了沒,小丸搖搖頭,接著說道:「那我不知道原本總共有幾顆巧克力啊?」
問題出現了!小丸又是想太多了,題目只有問「吃了多少?」你管人家「原本有多少?」。
想太多一直是小丸數學上的一個阻礙,記得上學期敎到「上下左右前後」方位時,題目常會這樣出「玩具車在小熊的哪一邊?」,小丸並非左右不分,但依然還是有可能寫錯,因為她會在「從我來看的哪一邊?」還是「從小熊來看的哪一邊?」中掙扎.......
想太多,雖然在一般制式的考試中會掉分數,但從另一面向看來,這也是個好的學習發展,想太多比不用腦好吧。
→ 這該部是我的自我安慰吧!
學而不思,則惘;思而不學,則殆。